中国有句俗语“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居老人,如何使他们的生活,心理得到更加良好的照顾成为了我们社会必须直面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在老人问题的解决中承担了不可忽视的责任,通过牵手老人,入户关怀他们的起居,生活,心理需求,使他们的晚年能够平稳,甚至快乐的度过。老人们由于生活了大半辈子,大多已有固定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如何站在他们的角度,从使他们愉悦而不是使自己愉悦的工作态度去更好服务老人,
29日下午,来自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童敏教授给我们上了主题为《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在老人服务中的应用》的生动一课。
在讲座的开始,童敏教授简述了社会工作的背景和发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涌进,小孩的读书和老人的养老成为问题,于是出现了慈善组织。这就是社会工作的雏形。
我们国家的社会工作起步晚,社会工作经验还不足,童教授通过深入浅出的演讲,具体生动的例子,改变了很多人脑海中关于社会工作的传统印象,为今后的如何对待
在传统的观念中,对待独居老人更应该侧重于物资上的需求,但童教授告诉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改善老人的基础环境条件,应该更加侧重于被帮助家庭是否有需要技能的培训,通过入户,让老人有通过自己改变生活的信念,对生活有一种责任,盼望。 这才是我们帮助老人的根本出发点。
在讲座中,童教授提出了入户的三个基本法则。第一,我们要从问题解决的思维转变为解决问题。我们入户是为了让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但不是代替他们解决问题,因此在入户的时候我们应该引导老人自己发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此可以让老人激发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更加积极面对社会。第二,要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因为只有具体的问题才能找到实际的解决方案,通过具象化,让老人意识到有问题是正常的,不可怕的,对症下药就能解决问题。第三,要把你的转变为我的。入户是为了协助老人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老人去完成事情,要让老人意识到这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工作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起到正面作用,而不是变成身上的包袱。
除了入户探访,社区也应当在我们的老人服务中起到责任,通过家庭联合,成立社会服务中心等方式,使大家各取所长,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社会的共公平性和互帮互助的风尚。
社会工作有别于心理辅导,它是一项无偿性的,从社会责任的意识出发的工作。它所涉及的可能是根本性的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福利行为,因此在奉献的时候,更需要我们的热心,细心和耐心。 (文 / 王筱桦)
您好,请点击在线客服进行在线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