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3日,以倡导互动协作和资源整合的公益项目分享研讨会——“益聚福建”在厦门举办,来自广西、上海、厦门等多位公益界领袖分享了他们关于“NGO的能力建设和学习网络”的经验,30多位热心于公益事业的公益机构代表、企业家和义工领袖参加了研讨分享。11月2日下午,厦门基督教青年会明士斌、谢璐璐、王筱桦三位同工应邀参加了斯道拉恩索集团广西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可持续发展副总监罗杨老师关于“广西NGO能力建设/学习网络”的案例分享讲座。
罗杨老师曾任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FFI)中国部国家项目主任,国家林业局世界银行货款项目管理规划官员,也曾工作于贵州林业厅,参与贵州PRA网工作,长期致力于社区可持续发展、项目运作、生态评估、能力建设培训以及政策咨询等工作。同时,长期关注和投入公益和NGO能力建设领域,发起广西公益论坛,成立广西公益联盟,协助制定广西公益联盟的能力建设。在分享中,罗杨老师给了我关于如何做好NGO工作的两点启示。第一,是要做专业的事情。现在的公益组织企业启示并不少,但是能够做好做得持久却是个技术活。罗老师提出,要做自己做擅长的事情,找到真正自己熟悉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专长,才能使你的机构具有生命力,广则容易不精,不精就缺乏吸引力,公益能够开展的内容很多,老人、小孩、残障人士等等领域,但是每个人、每个机构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想真正做好公益事业,就要学会舍得,摒弃不擅长的,才能将一个项目真正作深,做得持久,这样才能发挥效力。第二,是关于义工的维持问题,现在社会有心想要做公益的群众并不少,但是如何能够使他们对我们的机构感兴趣,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罗老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要让义工们能够在活动中成长。义工们参与活动,不仅是希望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是希望能够从中得到锻炼。我们在举办活动的时候,不仅仅是简单地让义工参与进来,更要让他们体会到这个活动其中的意义,甚至我觉得可以适当地放宽义工参与的程度,让有兴趣的义工不仅是在活动开展时参与进来,甚至在活动开展的前期就加入到策划中,对活动的参与程度越高,他们对于这个活动的了解也就越深,以此让他们有归属感,从而带动更多的义工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在罗杨老师的讲座后,在厦门创办了社会企业“34s pizza”的肖恩分享了他的创业故事。社会企业是一种介于纯公益企业和商业企业的致力于通过获得商业利润来回报社会的公益型企业。90后老板肖恩是在一次讲座中得到的这个灵感,对社会怀有深刻的责任心和爱心的他决定开始这条在中国还很罕见的创业之路。尽管这个企业的定位在中国还不被很多人理解,但是他没有放弃,开班培训课程让已经成年的孤儿们能够拥有在社会上立足的本领是他的创业宗旨。现在他所开的pizza店就位于厦门市福利院大门附近,通过与厦门市福利院的院长多次沟通后,他终于迈出了第一步,请福利院的孩子们帮忙折店里的pizza纸盒,通过支付报酬,让他们强化动手能力。肖恩表示虽然这条路并不好走,但他愿意用自己的热心和爱心去努力尝试。 (文 / 王筱桦)
您好,请点击在线客服进行在线沟通!